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
“我们中标后被投诉人索要10万元‘撤诉费’,不然项目就会停滞。”内蒙古自治区某企业负责人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政府采购质疑投诉量持续攀升,一批以“维权”为名、实为逐利的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悄然滋生。那么,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滋生的背后暗藏着怎样的利益驱动逻辑与制度监管短板呢?
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在实地采访时了解到,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的操作套路已非常成熟。例如,有的“专业户”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参与政府采购项目,对每个项目均进行质疑投诉,通过拖延项目进程向中标、成交供应商索要“撤诉费”;有的“专业户”充当相关投标(响应)供应商的“马前卒”,通过恶意投诉,迫使项目废标并重新采购,从而为相关投标(响应)供应商创造机会;有的“专业户”以“维权咨询”为名,专门为投标(响应)供应商编写质疑投诉材料,从而收取相应费用。
低门槛、高收益,让“专业户”铤而走险
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滋生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结果。某市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负责人介绍,在制度设计上,供应商只需“认为自身权益受损”即可进行质疑投诉,且全程不收取费用。这种低门槛、低成本的救济机制初衷是为了保障供应商公平参与竞争,却让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钻了空子,滥用质疑投诉权利。同时,在流程上,“质疑-投诉-行政复议”本是法定的供应商权利救济途径,但被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恶意利用后演变为“拖延工具”,迫使中标、成交供应商妥协。
除了制度设计上的漏洞,利益驱动是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滋生的重要原因。在广东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徐成勇看来,利益驱动催生的灰色产业链是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违法违规操作的核心动力。在政府采购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部分供应商在技术、资质上缺乏竞争力,转而将“质疑投诉谋利”作为生存策略。相比正常参与采购活动可能获得的微薄利润,一次要挟成功到手的“撤诉费”少说也有几万元,有的甚至远超其正常中标、成交所获取的利润。
监管漏洞、业务不“专” ,使“专业户”有机可乘
“监管与惩戒机制的漏洞,为质疑投诉‘专业户’的滋生提供了土壤。”河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郭保民说,一方面,政府采购活动监管存在“空白”地带,部分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察觉,使得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有机可乘;另一方面,实践中很难对恶意投诉进行认定,且惩处力度偏轻,相较于可能获取的高额利益,违法成本可以说微不足道,难以形成有效威慑,致使质疑投诉“专业户”有恃无恐。
“采购人、采购代理机构业务操作不规范也给了质疑投诉‘专业户’可乘之机。如有的采购人、采购代理机构专业能力不足,采购文件编制存在‘评审因素未量化’等问题,成为被质疑投诉‘专业户’攻击的主要靶点。”某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。
如有建议或意见请加小编微信 13521445720 13717632620
热门阅读: